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与农村发展
时间:2018-11-26 10:00 来源: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8年11月23日,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揭幕仪式暨北京大学首届乡村振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顾问委员会顾问林毅夫教授围绕“新结构经济学与农村发展”作论坛主旨报告,就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结构变迁过程和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精彩阐述。
虽然成为高收入国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梦想,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国家、地区非常少。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迄今为止能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只有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1960年全世界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时只有13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经济体。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结构性特征方面,林毅夫教授指出,贫穷国家(地区)基本上都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我国1978年有81%的人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生,87%的人收入在国际贫困下之下,75%的出口商品是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品。但改革开放40年后,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97%的出口都是工业制造品。从世界范围的变化过程来看来看,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进入到高收入水平,从农村农业为主的经济向现代化工业经济转型,是一种必然过程。原因在于有两个途径扩大收入:1)现有产业进入创新,每个劳动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品;2)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有将近8亿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达到70%。这和农村现代化过程有巨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农业的现代化必要性和重要性非常清楚。
对于结构变迁的过程,林毅夫教授认为,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后,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相对下降,可消除饥荒和吃不饱的问题,能够消费使用更多的农产品,促进人类发展,因此农业本身的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其他产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发展初期人口集中在农村,大多数人以农业为生,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基础。其次,当一个国家在贫穷的时候,具有较多土地和较低的劳动力工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解决资本和外汇的缺口。再次,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可以把农村劳动力释放出来,让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配置到现代化工业,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最后、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
对于农业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林毅夫教授指出三点看法。1)因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特点,解决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农业科技与推广投入主要应该由政府通过收税的方式来提供支持;2)国家需要加大农业农村公共投入,为农业农村提供现代化的道路、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服务;3)农业本身也需要发挥比较优势,进行结构调整。
最后林毅夫教授认为,政府扮演积极有为的角色,为农业农村提供现代化技术和软硬基础设施,是推动国家从低收入走向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的关键。
【专家简介】
林毅夫教授是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册。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文/ 罗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