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香港理工大学许心鹏教授访问北京大学并受邀做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7/09/30 来源: 本站
2017年9月29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心鹏应邀给我校做了一场关于“水稻,制度和国家发展:来自中国的悖论”的公开讲座。许心鹏教授目前兼任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带一路中心主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兼职研究员以及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编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长期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国际贸易和资本帐开放),他的很多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经济学期刊上。许教授曾任OECD和APEC顾问,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美国太空总署公布的地球夜晚灯光分布图
为什么有些国家那么富有而另一些国家却那么贫穷?许心鹏教授首先从美国太空总署公布的地球夜晚灯光分布图和世界各国人均收入分布图开始,详细介绍了经济学界对这一经济学重大问题研究的一些比较主流的观点, 包括地理学派,制度学派,文化学派和基因学派的不同观点。同时,许教授介绍分析了各个学派各自尚未能回答的挑战性问题。比如,地理学派尚无法回答为什么公元1500时很多比较富有的国家现在却变得相对贫穷;制度学派也还不能回答为什么各个国家制度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以及同一个国家同一制度下不同地区为什么贫富差距这么大等问题;文化学派要能够把经济发展和衡量一国文化差异指标的内生性问题解决好(如经济发展可能导致个人主义盛行)等。
2000年各国实际人均GDP(取自然对数)分布图
许心鹏教授进而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许教授认为,几千年来世界各国不同的农耕文化,特别是由种植稻米和麦子的不同生产方式产生的米文化和麦文化,对今日之国富国穷有着独立而长期的影响。种米和种麦的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 在于种植稻米需要集体合作来建立水利灌溉系统,协调用水以及在插秧和收割农忙时节的互相帮助,这种合作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在稻米生产地区的人们, 其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有别于生活在麦子生产地区的人们,也就是米文化和麦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来自米文化地区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具有合作精神,协调意识比较强,动员能力较好,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色彩比较淡薄,从而缺乏独立尝试的创新精神。相反,来自麦文化地区的人相对来说具有比较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独立尝试的创新精神,但在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意识方面则比较弱。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的行为,并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实证样本看,许教授发现米文化和当前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种影响独立于地理和制度的影响。这种负的影响,可能来自于米文化地区相对缺乏独立尝试的创新精神, 从而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 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发展。但是,对中国两千多个县级数据样本的分析结果,许教授却发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就是,米文化和中国各县经济发展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许教授进一步从理论模型上讨论稻米耕作可能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渠道,并阐述产生中国的悖论的可能原因以及对中国中长期增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