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曹建民:三十载风华路,学子感恩细微处——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助我成长的点滴回望

 

作者:曹建民(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毕业生)

 

      值此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与感恩的心情,回首自己在中心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不仅是一段学术旅程的回顾,更是一场人生蜕变的深情告白。

      我于2002年进入CCAP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后又以中心与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合作培养博士后的身份继续工作了两年,这段经历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术深造,更是一场人生的重塑。CCAP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的前沿阵地,以其创新的培养机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研究平台。

 

 

      感触一,情怀育人:从西部考生到学术追梦人。CCAP具有浓厚的“三农”情怀和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正是这一教育情怀使我有幸进入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培养了‌扎根乡土、服务社会的精神‌。2002年在CCAP对西部考生倾斜政策的支持下,我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迈入了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大门。由于博士考试成绩是根据西部倾斜政策的要求,2002年5月份在CCAP的学术交流室(记不清具体名字了),我参加了专属于我的博士复试——黄季焜老师微笑着询问我的农村经历与硕士论文,张林秀老师亲切地让我用英语表达学术想法,胡瑞法老师则细致了解我的课程基础……。整个面试过程没有居高临下,只有真诚交流,让我感觉既紧张又亲切,这个团队的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对“大家风范”大咖的全新认识。可能是我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在祖国西部工作的区位优势,2002年6月份,我收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心中唯有感激涕零。

      感触二,厚植基础:北大课堂里的夯实基础。CCAP的引北大力量强化博硕研究生理论学习的措施使我收益颇多。2002年9月份我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政策中心CCAP攻读博士学位,我们这一届博士生分别是罗仁福、朱莉芬、黄颉、李海明和我。中科院地理所在地理科学研究方面居于全国第一位,针对中科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上的短板,中心创造性地将博士生专业课委托北京大学代为培养。在此模式的培育下,我系统学习了高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课程,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那段在北大与经济学院、国发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钻研、相互激励的日子,极大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日后独立开展严谨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根基。这段学习经历尤为珍贵。

      感触三,扎根田野:在乡土中国中读懂“三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CCAP的深入社会基层调研举措提升了我的农经问题识别和判断能力。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学习一年半之后,我顺利地进入到CCAP团队的农经问题调查培养环节。我在中心经历的第一次农经问题大调查是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改革问题为核心的全国大范围调查,记得张林秀老师组织大家在河北开展预调查,Scott教授亲自培训调查目的,调查指标设计的原因和方法等内容,讲解调查设计背后的科学逻辑——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田野调查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桥梁,奠定了我个人日后独立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调查基础。记得当时需要的人员特别多,仅靠中心的学生是不够的,还从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农大等学校招聘其他研究生一起开展调查研究。我所在的调查小组由郭艳芹担任组长,外校的博硕士和我组成了西北调查小队,调查范围覆盖甘肃、陕西、宁夏、四川等地区。这是我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调研,加深了我个人对祖国广大西部的地理环境和农业农村的认识。此后,我陆续参加了抗虫棉经济收益、生物多样性经济分析、生物育种产业化、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乡村调查。如果从省级层面统计来看,除了西藏、新疆、海南、青海、广西等地区的农村没有去过外,其他省区都有过乡村调研的经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真正“脚踩泥土,心怀天下”,建立起对“三农”问题的深刻感知与判断力。为以后的农业经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问题分析能力。这些田野调查的经历尤为难忘。

      感触四,名师引领:在科研实践中砥砺成长。CCAP是一个自由、包容、可获得多位业内大咖指导的研究平台,这是我在中心学习体会最深的地方。中心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了很多前沿性研究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入某个研究小组,通过跟随研究团队做项目的方式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我有幸加入黄季焜教授主持的IDRC国际项目。记得2003年12月份,胡瑞法老师找我讨论将来的博士选题问题,谈起了黄季焜教授目前正在主持的IDRC国际项目——关于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的农民参与式实验经济学研究,这在国内农经领域尚属首创黄老师是该项目的主持人,胡老师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胡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加入该研究并从中选择一个题目作为自己未来的博士选题。对农业新技术扩散的研究兴趣促使我欣然地跟随胡老师投入到该项目的实施中。这个选择不仅使我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资金和数据方面的重要支撑,更让我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锻炼。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学术思维以及对学生毫无保留的指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下图是2004年我在进行农民参与式技术推广实验中的真实场景,时隔多年,现在回看,当时CCAP的参与式实验研究是多么的扎实和丰富。

 

      感触五,大爱无私:培育学生无保留。由于该项目是国内较早利用实验经济学原理探索农业技术扩散,黄季焜老师对该项目有着非常超前的研究设计和创新观点,胡瑞法老师、Scott教授和张林秀老师也有很多创新想法,因此,我也获得了诸位老师指导的难得机会。记得黄老师受邀在农业部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的技术推广会上做一个研究报告,要求我汇总实验结果,我当时急得满头大汗,虽然数据都已经录入Stata软件,而且也初步运用了一些简单的统计,但不知道将呈现什么内容。两天后的下午,黄老师过来询问进展,看见我做的东西后,迟疑了一下没做声,然后坐在椅子上瞬间敲打出一份word表格,并询问“没做过吧?”,然后手把手教我拆分、合并刚才做好的表格,同时讲解报告展示的数据的含义。这天我工作到夜里两点,收获了科研生涯中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报告。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大爱如光,润物无声”。专注、执着并注重培养学生是中心的一贯风格。我以该项目为支撑完成博士论文持续三年的研究试验,花掉了中心22万加元。黄老师不仅亲自指导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更在我撰写政策报告时倾囊相授。记得好多次排到我的论文结果讨论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讨论完已近凌晨。至今记忆尤深的一次是一份国家领导人批示的研究报告的完成历程:胡老师和我上午起草研究报告初稿,下午发邮件给黄季焜教授修改,第二天早晨研究室的门缝里往往能够收到黄老师的修改建议,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持续到第5天早晨时,我在研究室门缝里拿到黄季焜教授昨晚批注的报告,题目上方的一句话“建民,按照这样的进程,我们很快会完成这个报告”,时至今日想起此幕仍然双眸湿润。此外,黄老师还建议我作为第一作者,胡老师和黄老师分别做第二和第三作者,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学术思维以及对学生毫无保留的指导和培养,这份荣耀属于整个团队,更属于悉心育人的导师们。2006年6月,我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与导师的留念合影上不仅看到了学生的如释重负,更能看到导师们育才成功的欣慰笑容。

 

 

      感触六,温暖家园:同舟共济的师生情谊。CCAP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平台,还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家庭。2002年刚刚入学,我就参加了中心所有老师和学生的团建活动,坐船体验我国著名的三峡工程,老师和学生聚集一艘船上沿江而下,边赏壮丽山河,边探讨学术前沿。同吃、同住、同讨论10余天,情谊深厚。好多考到其他平台的同学羡慕的不得了,我们也自豪的不得了。中心不仅聚集了高水平的老师,也吸引了很多乐观向上的青年学子,中心支持老师和同学们定期进行羽毛球比赛等活动,锻炼身体并放松心态。我和几个喜欢篮球的师兄弟组成了中心的篮球代表队,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下图是当年中心篮球队的合影,青春洋溢,意气风发。仔细观察照片,当年的某位青年学子随着篮球的腾跃,已经进入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行列。

 

 

      感触七,坚强后盾:学术征程永相伴。博士毕业后,我选择进入中心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在站期间合作导师王金霞研究员送我到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在此我对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在即将出站时,尝试利用自己在中心的学习积累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没想到第一次申报就得到国家基金的支持,这是在中心老师的指导和师兄弟们经常讨论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多年来,CCAP的培养始终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即使我身不在中心,但无论是科研项目的合作、学术会议的推荐,还是日常的交流与鼓励,CCAP的老师们始终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让我在农业经济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记得有一次国内农经学科会议,黄季焜老师被邀请做主题报告,黄老师在报告中介绍了CCAP的研究领域和组织模式,专门点名几个在相关领域继续做研究的弟子,很有幸我也被老师列在其中。会后很多不是很熟悉的同行都纷纷要求添加微信,称“原来你是黄老师的学生”。那一刻,我深感身为CCAP一员的骄傲与荣光。老师的“无意之举”(也许是有意的)增加了学生在同行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为作为中心的一份子而自豪。

 

 

      经过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老师们的不断悉心培养,我将恩师们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到后期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担任过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获得了吉林省B类人才、吉林省长白英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所有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CCAP的智慧滋养与精神传承。我深知,真正的成长,不只是工作岗位的变化,更是价值的坚守。  

      致敬三十载芳华。三十载春华秋实,CCAP始终坚守“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使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心怀家国的农经人。值此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我谨以一个学子身份向中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热烈的祝贺!我由衷感恩这片沃土的哺育,感恩中心诸位恩师的谆谆教诲、辛勤栽培与无私奉献,感恩一路同行、相互激励的兄弟姐妹。衷心祝愿CCAP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引领中国农业政策研究的前沿方向,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培育更多杰出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