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朱莉芬:三十载学术沃土,一生情师恩长铭
发布日期:2025/09/08 来源: CCAP
作者:朱莉芬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毕业生
值此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作为一名曾在此扎根成长、汲取智慧的学子,谨向CCAP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祝福!三十载砥砺前行,CCAP始终以学术为根基、以政策为导向,深深扎根中国农业经济的广袤土壤,赓续学脉,育才无数,在国内外农经领域树立起一座熠熠生辉的学术丰碑。作为一名CCAP人,我由衷地为她的成就与精神感到骄傲。
CCAP以其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严谨的科研环境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我们提供了学术成长的沃土。回顾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四载春秋寒暑,点滴岁月如铭。如今回首,往事历历,仍教人心潮翻涌,感怀万千。感恩老师们以渊博学识点亮学术明灯;怀念同窗之间携手前行、彼此鼓励的温暖时光。
回首2002年,一场意义非凡的入学面试,让我忐忑又坚定地迈进了CCAP的大门。我有幸报名参加转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笔试和面试机会,得到张林秀老师、胡瑞法老师、徐晋涛老师等多位专家的亲切而严谨的考核,还记得张老师让我临时切换用英语介绍专业基础和科研经历的情景,不仅是对专业基础的检验,更是对学术潜质与研究热情的唤醒。基于硕士期间在三峡库区的调研经历,我表达了扎根农村、致力农业经济研究的强烈愿望,最终幸运地获得师从黄季焜教授的宝贵机会——这是我一生铭记的恩遇。
师从黄季焜教授是我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面对跨专业学习的挑战,初入学术殿堂时不免出现忐忑与迷茫,是黄老师以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引领我步入农业经济研究的殿堂。黄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我的人文地理背景,创造性指导我将之与农业经济相融合,带领我踏上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从毕业论文选题到数据收集,从模型构建到实证分析,到逐字逐句的论文修改,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导师的大量心血。在此,也要特别感谢邓祥征师兄在遥感数据上的大力支持,以及CCAP多位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给予的宝贵建议——是CCAP这片沃土,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严谨治学、什么是协同创新。这段经历至今令我感念不已。
CCAP为我们搭建了通往国际学术舞台的桥梁。2004年,我有幸在导师的支持下,与两位师兄(仇焕广和杨军)一同赴荷兰Free University及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参与中欧合作项目学习和研究,得到Keyzer和Peter等国际知名学者的悉心指导。2005年,在导师与Scott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写作的论文被SPIE国际会议接收,首次独自赴美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分会场报告。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更加自信地从中国田野走向世界讲台。
CCAP深厚的学术共同体文化是学生持续成长的沃土。除了中科院地理所的系统课程训练, CCAP还组织我们赴北京大学进修《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夯实我们的理论根基。CCAP是一个倡导创新不断探索的学术团队,提供了很多项目实践机会,每年都组织丰富的调研实践,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带领下,我深度参与了到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安徽等多地农村的农户调研,从问卷设计、调研培训到实地走访,这些锻炼经历让我学会了要脚踏实地深入田野去真正读懂和探究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深刻体会到农业经济研究的使命与担当。调研途中,我们还结识了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高校志同道合加入调研的同学,增强了交流合作,结下了深厚情谊。CCAP还通过组织各类丰富的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和师生交流,营造了充满温度的学术家园。更难忘的是CCAP浓厚的人情味:黄老师邀请全体师生至家中团聚共度佳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一刻,我们不只是师生,更似家人;张老师时常将亲手制作的美食带来研究室与我们分享,在国外出差回来还为我们女同学挑选漂亮的裙子,这些温暖与关爱都让我们感到超级幸福!能成为CCAP的学生,我们真的好珍惜;CCAP组织的三峡考察、长城远足、雾灵登高,不仅仅是活动,也是一次次心灵与学术共同在场的旅程;从给学生发午饭饭票的关怀,到师生共餐、畅谈学术的时光——正是这些细腻而真挚的点点滴滴,织就了一个充满温度与凝聚力的学术大家庭,让CCAP超越了一个学术机构的定义,成为一个真正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我们从这里带走的,不只有论文与方法,更有一生难忘的情谊,和一份关于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的珍贵记忆。
CCAP的培育一直是我学术生涯中最坚实的依托。2006年毕业后,在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博士阶段研究成果得以发表于《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权威期刊,为我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延续博士阶段研究方向,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一项)。2018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和导师帮助下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师从金松青教授,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学术视野。这一切成绩无不源于在CCAP所奠定的根基。CCAP对我们的培育如春风化雨,始终如一,这份持续而坚定的支持让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CCAP的独特创新学术培养机制与精神传承始终伴随我的学术旅程。
衷心感谢CCAP,感恩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亦怀念与罗仁福、曹建民、李海明、黄颉等同级同窗挚友四载并肩、南北调研的岁月。我们曾一起在未名湖畔听课,在办公室里熬夜写作,在田野间追寻真知。怀念与CCAP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那些自由而热烈的学术讨论与思想碰撞的情景,那些在办公室、在走廊、在调研途中不经意间的交流,常常成为点燃新思路的火花;那些为某个模型设定、某个实证结果而展开的激烈辩论,不仅磨砺了我的思维,更让我体会到学术共同体的纯粹与活力。
三十载耕耘不辍,三十载薪火相传。我由衷感谢CCAP这片学术沃土的哺育,一生铭记师恩,并衷心祝愿我们深爱的CCAP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与发展事业贡献更多智慧!祝愿CCAP的老师们身体安康、学术长青、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