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卓仑·木塔力甫:从西极毡房到北大燕园的成长礼赞

作者:卓仑·木塔力甫      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镇党委副书记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科研助理(2018-2019)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已经相遇七年。值此CCAP 30周年庆之际,我感慨万千,心中充满了对那段经历的珍视与感恩。

 

 

      我与CCAP的缘分,始于2018年的一次调研活动。当时,我有幸参与了CCAP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在新疆牧区开展的调研。在那次充满回想的调研中,我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得了队长和组员的认可。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我获得了到王金霞教授课题组学习并担任科研助理的宝贵机会(2018年10月16日至2019年10月30日)。

 

 

      在CCAP的日子里,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工作,如《海河流域农村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措施的成效评估》等。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后来能够深入研究,我亲身经历了田间调查、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也让我收获颇丰。记得在一次项目调研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数据收集困难、专家提问尖锐,但在中心老师和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逐一克服了困难,那种成就感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CCAP的老师们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黄季焜、王金霞等老师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更让我懂得拼搏的内涵。还有中心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热情的待人品格、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激励着我成长。从写出核心期刊文章到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再到现在的基层工作,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CCAP积累。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CCAP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参加活动,彼此支持和鼓励。这里不仅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更是我成长和进步的摇篮。

 

 

      作为一名来自牧民家庭的柯尔克孜族青年,我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CCAP提供的机会。我也一直牢记自己的使命,2019年,我为乌恰县返乡大学生做了《从国家最西部至北京大学之路》的经验分享,希望能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努力奋斗,寻找自己的目标。我也将继续发扬戍边的精神,为乡村振兴、建设家乡、巩固边防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是CCAPer,我骄傲!在CCAP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将继续以脚为笔,以地为纸,在中国新疆克州乌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案。最后,祝愿CCAP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