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史鹏飞:调查、反复与坚持
发布日期:2025/09/10 来源: CCAP
作者:史鹏飞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22年毕业生
三十年光阴,不过弹指一挥间。作为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的校友,我有幸亲眼见证中心第三个十年的蓬勃发展,深感荣幸与自豪。收到中心发来的回忆录邀请时,记忆的闸门顷刻打开,往事如潮,历历在目……
还记得那一念之间的抉择——“硕士”还是“直博”?2015年9月,正值保研季,身边的同学陆续确定了去向,而我期盼已久的CCAP推免面试却迟迟没有音讯。焦虑之中,我才开始广泛联系,但收到的大多是“名额已满”的回复。几经周折,我终于通过中国农科院区划所一位老师的笔试和面试,于18日下午4点拿到硕士预录取资格,并安排在21日上午补交材料。说来也巧,19日(周六)下午5点48分,我突然接到CCAP王莉老师的面试电话。惊喜与纠结顿时涌上心头:农科院的老师在我最迷茫时给予机会,还贴心为我规划未来,我由衷感激;而中科院的黄季焜老师,又是我最为敬仰的学界泰斗。该如何抉择?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21日上午在地理所8楼小会议室候场时,身旁一位不知名的姑娘说:“CCAP的学术更严谨、更纯粹。”那一刻,恍如梦中惊醒——“直博”!幸运的是,当天下午我就收到了中心的预录取通知,导师正是黄季焜老师。这份知遇之恩,也成就了今日我在此提笔回忆的缘分。“调查、反复、坚持”,这六字箴言不仅浓缩了我在CCAP求学岁月的底色,更是我日后工作中始终秉持的信条与指引。
一、调查是研究的根基
在CCAP推免面试时,王金霞老师问我:“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我不假思索地说:“若有机会被录取,我想多参加农户调查。”张林秀老师听后笑道:“你要愿意,一年把你放外边十个月都没问题!”
2016年7月上旬,我主动申请参加刘承芳老师课题组在贵州遵义的农村小学调查。因为是录音访谈,后期还需逐字整理成文,这段经历让我对定性研究有了最初的体悟。7月底到8月初,我跟随王金霞老师课题组在内蒙古开展水资源管理项目调查,第一次见识到完成一份农户问卷居然需要七个小时。8月中下旬,我首次参与黄老师的农民增收项目调查,地理所的同门师兄师姐给予我很多宝贵指导:易青师姐使我深入了解了“黄家军”一脉相承的调查传统;杨国蕾师姐手把手教我如何带队调查;魏玮师姐和甄江师兄则以身作则,让我将“认真检查问卷”的原则牢记于心。
入学后的调查更是密集且丰富。在黄老师的安排下,我先后参加了多个项目的调查工作:2017年2月在河南的农民增收补充调查,7月和8月在辽宁和吉林的转基因调查;2018年1月在山东的苹果价值链调查,3月在山东的农村电商调查,9月和10月在内蒙古和新疆的牧户调查,12月在浙江的乡村振兴调查;2019年7月在江西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8月在山东、河南、湖北的种业企业调查,12月在浙江的乡村振兴追踪调查;2020年1月在浙江的农村电商追踪调查。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直到毕业我也没能再参加一次实地调查,但此前的每一段经历,都凝聚着CCAP扎根现实、严谨求真的学术传统,也承载着黄老师对我们每位学生的深切期望与无私培养。
二、反复是成长的阶梯
黄老师常说,“研究(research)就是‘反复寻找’(re-search)的过程”。回顾我在CCAP五年半的求学岁月,所发表的成果并不算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反复”二字上下功夫。
“做好研究,先清理好数据。”这是黄老师一再强调的。因此,我“反复”最多的就是数据处理环节。2017年9月,我刚参与IFAD农村转型项目,最棘手的任务便是整理1978–2016年的分省统计数据。有些指标可直接从年鉴提取,有些则需要整合多个指标再计算。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国家图书馆,一页页翻年鉴、一年年扒数据。常常遇到不同年鉴同一指标数值不一,或同一年鉴前后数据不一致……仅初步整理就耗时三个月。汇报时,黄老师让我逐个变量地画趋势图,时不时发问:“这里为什么有个异常值?”“这段趋势怎么突然掉下去了?”于是,我只能一次次返回去重新核查原始资料。正是在这不断的“反复”中,我才逐渐对中国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熟稔于心,更将数据真实性与一致性的审视刻入了潜意识。
模型设定同样是一场关于“反复”的拉锯战。即便结果符合预期,黄老师仍会要求我们替换变量、多次检验稳健性。而更多时候,我们遇到的是核心变量不显著、控制变量有问题……这时黄老师往往突然提出:“马上画这几个变量的散点图”。这句话无疑是对指标熟悉程度与Stata操作能力的极致考验——所幸,我经受住了!若数据本身无误,便需逐一添加控制变量,直到找到问题所在。令人叹服的是,经过多轮调试,结果常常正如他预判的那样趋于合理。这并非恭维,而多是因为某些异常值干扰了整体趋势。整个过程虽充满“煎熬”,却最终让我们提交的论文能经得起审稿人的“拷问”。
到了写文章阶段,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初稿完成后,黄老师会逐字逐句修改内容、调整图表,甚至连字体、颜色、对齐与行距都一一打磨。这种亲力亲为的言传身教,使我的Office技能迅速提升,也让我养成了反复打磨、注重细节的学术习惯。
三、坚持是一生的信念
我本科并非农经专业,若问我为何最终选择这条道路并坚持至今,一切都要始于“调查”带来的深刻触动。2013年暑假,我和三位高中同学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怀揣初生牛犊般的热情,一口气打印了300份问卷。然而现实很快让我们尝到了挫败的滋味:入户访问几乎全部遭拒,最终仅收回4份……那一刻,内心充满了无力与失落。后来通过合作社负责人的协助,勉强请社员填写,也仅收回19份。尽管结果远不如预期,那段经历却让我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中国农村的现实肌理,也在心中悄然埋下一颗种子:走进田野,读懂农村。
作为农经“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若问我为何坚持守这一领域,我想,正是在CCAP那一段“反复寻找”的岁月,为我奠定了最坚实的底气。我深切体会到,黄老师所强调的“反复”,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严谨至诚的学术训练,是锤炼踏实与坚韧的必由之路。每一段数据、每一个模型、每一句表述的背后,都离不开反复推敲。能够在他的指导下度过直博生涯,是我莫大的幸运。虽未能完全领悟黄老师的学术精髓,但他所树立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始终是我前行路上的明灯,激励着我脚踏实地、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便在工作之后,每次回到中心与黄老师讨论,都仿佛一次精神充电,让我受益匪浅,也再次感受到师恩绵长。
衷心感谢黄老师与CCAP的深切培养,让我真正懂得:以调查接近真实,用反复打磨研究,靠坚持服务三农。
三十年耕耘,铸就荣光;新征程开启,再谱华章。CCAPer的身份,是我此生最珍视的荣誉与最深厚的底气。愿中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作为学术标杆,引领方向,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更多智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