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时宽玉:致敬CCAP三十周年华诞
发布日期:2025/09/24 来源: CCAP
作者:时宽玉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副处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毕业生
从CCAP毕业已十多年,“原生家庭”的美好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情绪价值,绵柔回甘。
我是2005年级的博士生,在CCAP上的第一课就是对北京周边水果、牛奶供应链的田野调研。集中培训后,我跟着老杨(杨志坚)那一组先后去了密云、平谷、廊坊等地,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带给我新奇,与家乡迥异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令人身心愉悦。最难忘的还是厚厚一本的调查问卷,提问平凡而琐碎,甚至有些家长里短,细细看来又前后呼应、互相验证,一场访谈往往需要个把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这次调研的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不清,经过多年的品味和沉淀,我才逐渐体会到其中所收所获。农业农村调查研究绝不是曲高和寡,问答“接地气”,提出结论才能有底气。“解剖麻雀”是分析错综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逻辑自洽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本要求。
田野调研,在CCAP实际上是家常便饭。此后数年,几乎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奔走在乡野村头。那一年,随黄老师到山东开展抗虫棉情况调研,村里一位民间老艺人自编自排自发表演表示欢迎;还有一次,跟随胡老师开展农技推广项目互动式调研,深刻体会到一些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的不易;毕业前,参与张老师项目调研,陪同红梅赴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第一次看到了蹲在地上、吃着极为简单饭菜的小学生。印象中最长一次调研,是子军领着我们一行近10人,走河北、闯山东、转河南、下安徽,用1个月左右时间几乎跑遍了当时棉花主产区。现如今这些都已时过境迁,调研成果再也不能用于科学研究和指导实践,但一次次调研播下的“学农、知农、爱农”种子,在心中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对于CCAP,远不止是记忆,更是眷恋,眷恋着团结、温暖的CCAP大家庭,眷恋着一群可爱、欢乐的CCAPers。同学见面时,经常聊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黄氏幽默,闪烁着为学为师、做人做事的智慧。闲暇时,会想起欢聚一堂时的那首《青藏高原》。当然,记忆场景中更少不了老师们“戴着最严厉的面具,干着最温暖的事”。要说同学之间,我们上下几届彼此都很亲密,互动特别多。我们一起搭班车赶赴安宁里,因为先搭上拥挤的电梯会沾沾自喜;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来场说走就走的欢聚,酣畅淋漓;我们不惜代价忙活着不咋地的饭菜,至今回味……参加工作以后,我还会时不时地与老师同学会会面,既便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也会发个信息告诉对方“我来过”。
2009年毕业后,我没有从事专门的农经研究工作,但这段求学经历却始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我以引导、鼓励和支持。今年是CCAP成立三十周年,我谨以点滴回忆致敬华诞,祝愿CCAP和所有的CCAPers明天会更好!

本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