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张丽娟:我在CCAP的14年——从偶然机遇到主动扎根

作者:张丽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编审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科研助理(2003-2017)

 

      24岁那年,我以为自己只是有幸能来CCAP完成硕士论文;38岁离开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竟已在此度过14年。

      2003年,我在沈阳农大的导师张广胜老师赴美访学前,将我推荐给他在温洛克(Winrock)培训班结识的同学——王金霞老师。这位未曾谋面、与我同月同日生的老师,不仅给了我进入CCAP的机会,更在日后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我一开始就是幸运的,得贵人相助。在CCAP,我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论文,做了12年研究助理——或许是CCAP史上最“长情”的助理之一。

      从“短期访客”到“最长情的助理”,提到这段过去,常有人会问我:为何一个项目聘用的岗位,会成为我青春里最久的“定居点”?答案或许很简单:CCAP于我,是有魔力的存在。

魔力一:讲故事

      我初到CCAP时,王金霞老师安排我跟随Scott Rozelle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黄秋琼前往河北农村,调查机井灌溉管理。那时的我,对农用水资源管理认知很少。Scott了解我论文方向后问我:“Who cares? What’s the story?”我一时语塞。他幽默地说:“你知道人类为什么能活下来吗?就是因为祖先会讲故事,通过讲故事传递生存智慧。”此后,他在与王老师指导我写文章和做PPT时,总是问同一个问题:“What’s the story?”后来我逐渐明白,CCAP的蓬勃发展,正是源于这里有一群认真讲好中国“三农”故事的人。

      为了讲好故事,CCAP的人在黄季焜老师的引领下,把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刻进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中。在CCAP的十几年里,我已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农村调查,去过多少村庄,访问过多少农户,只知道走过20多个省份。这些调查不仅有王金霞老师的项目,还有黄季焜老师、张林秀老师等不同老师的项目,覆盖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回想起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经历能比深入参加这些调查给我带来的收获更多。我从最初连问题都问不好的新手,成长为能胜任多个大规模调查的调查队长,如同经历了一场十年磨一剑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无论名声多响的专家、资历多深的研究者、发表过多少文章的老师,都和学生一起进村,亲自下田埂、入农户,同吃同住,只为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我带队的水资源管理调查群,群名称是“上山·下乡·爱”,那是大家内心最直接、最真挚的情感。那些熬过的夜、核查过的问卷、走过的村庄,最终都成了我最扎实的底气。也正是因为这些涉及不同方面的调查,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为后来在新单位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魔力二:向阳生

      CCAP有一种特别的“气场”,仿佛来到这里,体内的洪荒之力便会悄然苏醒。这里的氛围,会点燃每个人内心向上的渴望——它源于黄季焜老师“勤恳严谨做学问,潜心科研惠三农”的精神感召,源于每位老师眼中跃动的光芒、脚下不停的步伐,更源于团队始终张开的双臂。在这里,只要你想生长,就一定会有人托举。

      作为研究助理,我何其幸运——王金霞老师不仅支持我申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国际机构基金,还推荐我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四届中国女经济学者”培训项目,为我争取到赴比利时、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CCAP的老师是博爱的。至今我仍清晰记得2006年在澳大利亚参加第26届国际农经大会时的场景:张林秀老师牺牲休息时间,陪我一遍遍练习第二天要用英语做的报告;我讲完报告后黄老师和张老师帮我补充回答听会者的提问。更难忘我的第一篇一作SCI论文发表前的艰难时刻——编辑部退回4页纸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王老师邀请黄老师与Scott共同指导我修改,手把手地教我。

      除了受限于人事制度无法获得职称晋升外,王金霞老师和CCAP将我能获得的成长机会都尽力倾注于我。在CCAP的14年里,我参与的所有项目、撰写的论文,其价值远超表面的数字累积——那些无形的力量、亲眼见证的人与事,于我而言更为珍贵。在这里,我亲眼见识了热爱可以如此纯粹,追求可以这般执着,做事可以如此专注。这些经历,深刻塑造了我。

 

 

魔力三:聚星火

      CCAP的团队协作,深深地触动着我,让我领悟到“团队”的意义所在。每一次调查、每一场讨论、每一份报告,都凝结着协作的力量。那时,我们虽分属不同师门,却在全中心融合中形成一个温暖的科研大家庭,黄老师就是大家长。

      这种协作早已超越了“工作搭档”的界限,化作刻进生命的深厚情谊。在CCAP的十几年里,那些一同上山下乡、挑灯夜战、见证彼此成长的伙伴,构成了我最珍贵的人脉网络。这些情谊并非刻意维系,而是在共同攻克难关、分享收获的点滴中,自然生长出的信任与默契。曾与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有黄季焜老师、张林秀老师、徐晋涛老师的学生,我们一起学习、调研、畅谈人生,那些时光令我无比怀念。当年一同蹲田埂、跋山涉水的伙伴,如今虽散作各地,却依然在同一片星空下彼此照亮。

      虽已离开CCAP多年,我仍受益于这张由星火汇聚的人脉网络。只因曾共同在CCAP奋斗过,便有了抹不去的共同印记。每次回CCAP,我的感觉就像是“回娘家”。我想说:“有你们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