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刘敏:我的学术起点与成长
发布日期:2025/09/26 来源: CCAP
作者:刘敏 兰州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2017-2019)
迟迟未能下笔,是因为有太多话想说,却总觉得对黄老师、对 CCAP 的感激与敬畏难以尽述,不知从何写起。回望来路,我的学术生涯真正的起点,是从遇见黄老师开始的。
黄老师救我于危难。
2012 年,还在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为了实现自己去欧洲吃喝玩乐的梦想,我选择了去瓦赫宁根开始博士生涯,对什么是学术理想尚一无所知。阴差阳错,我开始研究中国的草地。然而博士第一年便因对中国草地缺乏了解,学业陷入了困境。某天,我忽然想起本科在西农时,上课老师曾说过:中国有一位国际顶尖的农业经济学家——黄季焜教授。于是,我冒昧地在网上找到黄老师的邮箱,写信请教国内是否有草业经济研究团队,希望能寻求合作。
原以为自己只是个小小博士生,贸然来信必然石沉大海,没想到第二天黄老师就回了信。他说国内暂时还没有专门从事草业经济研究的团队,但愿意帮我打听。后来更是直接表示,愿意作为我的国内合作导师,指导我的研究。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激动:一位学界大佬竟愿意帮助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黄老师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份雪中送炭让我铭记于心。更令我敬佩的,是他对一个陌生人的真诚善意与责任感。从那一刻起,一个学术“渣渣”怀着对导师的崇高敬意,正式走上了学术之路。
黄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学者。
博士四年,每年夏天我都会回到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黄老师当面讨论博士论文。黄老师知道我每次在国内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月,那时他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总会尽量抓紧时间先安排好与我的讨论,一般两三天就讨论一次,从数据到模型,事无巨细,甚至连表格的格式都会亲自教我修改。在老师耐心的教导中,我学会了做学术的严谨。
后来,我从瓦赫宁根博士毕业,便跟随黄老师申请了北大的博士后。在这期间,我跟在黄老师身边得到他的言传身教,不仅补上了国外求学期间没有学到的农户调研等基本功,更是在耳濡目染中深刻体会到黄老师对学术的兴趣、努力、坚持与担当。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从我这儿可以体现黄老师真的能够将一个热衷于吃喝玩乐的学术“幼崽”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学者。
对导师的理解与传承。
博士后结束后,我被兰州大学以教授职称引进,开始了在兰大的教学科研工作。黄老师特别开心,说我一出门别人就给了一个教授职位,这其实都是他这些年来对我精心指导的结果。
当然,我和黄老师的合作并不总是“父慈女孝”的场面。有时因学术观点不同各不相让,有时因我的任性不理解老师的安排,也会产生一些摩擦,但最后总会在黄老师的一句玩笑中化解。后来,随着自己也成为导师,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不易与对我的包容,也更加明白他传授给我的学术精神是多么珍贵。
因此,我一直在努力把黄老师的人品与学术品德传承下去,教给我的学生,再由他们传递给他们的学生。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也将会越来越好。我或许无法达到黄老师的高度,但在他的教导下,我能够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概就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事情。
番外篇。
我最开心的一点,就是黄老师这样一位学术大佬,从来没有任何架子。除了对学术要求极为严谨之外,他其实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因此和他一起工作总是充满乐趣。记得有一天,大概早上九点半,我骑着Segway到王克桢楼电梯口,心里正在窃喜自己今天来得挺早,毕竟以前都是十点左右才到。恰好这时遇见了黄老师,他笑着说:“刘敏,你今天来得这么早啊。”我特别高兴,这么难得的早到竟然被老师看见了,连忙回应:“老师,您也挺早的,我平常都差不多是这个时候来的。”没想到黄老师接着喜滋滋地说:“我都已经从农科院开完会回来了。”真是一个“爱攀比”的卷王老师啊。
此生有幸,得遇如此良师。